被点名了

两周前被BG4KKS老师点名,一直很忙,今天抽空完成一下。主要目的是把荒了近半年的Blog激活一下……本轮点名到我这里结束,不再谋害别人。同时Blog点名活动本人只参与这一次,到此结束,下不为例。

被点到名字的要在自己日志里写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去掉一个你最不喜欢的问题,加上一个你自己问的问题,传给十个人,列出他们的名字,还要到他们留言板里通知他们—-你被点名了。被点名者不得拒绝回答问题,否则后果自负.答题者将会得到祝福。

这10个人要在自己日志里注明是从谁那接来的题,并再想一个题,传给其他10人,让游戏继续下去,不得回传.被点到名字的人会得到大家的祝福,并且所有美好的愿望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完成游戏的人要通知点你名的人。

1. 怎样看待婚外情?如果发现你老公(老婆)有此情况,会怎样?

信任,理解,看缘份。

2. 你觉得怎么样才算幸福?

有理想,有行动,经过努力实现目标。

3. 你觉得大学里是学习还是交际最重要?

两种能力都重要,但我更倾向于在学校时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因为离开学校后这样的机会相对就少了。

4. 无聊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打发时间?

很少有无聊的时候。万一无聊了:睡觉,出门走路,看书,写程序。

5. 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好人。“好“的定义很宽泛。

6. 真正喜欢的人你会放手吗?

会。理由么?上网随便搜一个吧,说出来大家一样也觉得很俗。

7. 一个人的长相会影响你是否选择他(她)吗?

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然人家也没理由选择我了 :-D)。

8. 你会爱上比你大很多的人么?

大多少算很多?大概答案是否定的吧。不过跟比我大很多的人相处我还是比较乐意的,常常会有收获。

9. 请评价一下点你名的人。

为人厚道、兴趣广泛、正在成长中彷徨的老实人。

10. 七夕节希望收到什么礼物?

坏了,我回答得太晚了,七夕早过了。礼物没用,心意最重。

11. 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如何?

回忆过去,充实无悔。也许有些后悔没有能更抓紧时间,但我不是一个苟求自己的人。

12. 有没有诚实认真的回答每个问题?

诚实的,不过不算太认真,因为有些问题认真回答起来是要长篇大论的,所以不妨就给一个简洁却很有内涵和想象余地的答案,看客们慢慢去揣磨吧。

13. 感觉孤独无助时,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事,或者是不紧急的事,我会做点别的事,找回信心,然后重新冲刺。如果是因为跟别人有关的紧急的事,也许我会迅速的去去寻求帮助。

14. 如果你的另一半背叛过你,你会用心原谅他吗?

不一定要另一半了,我几乎可以原谅任何人任何事情。但我会以我的价值观去衡量这件事,如果这件事是“可理解不可接受“的,没关系。如果这件事是”不可理解不可接受“的,我会跟对方沟通这件事情,告诉他(她)我的观点。

15.

15题去哪了?原贴就没有,看来是在某一轮中被替换掉了,我也没法答了。

16. 现在如果有一个愿望会实现,你会许什么?

希望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17. 最喜欢什么职业?

看来上一题许的愿没有实现。任何一个岗位,有价值,我就会喜欢。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18. 喜不喜欢点你名的人啊(哇哈哈哈哈哈哈)

越发觉得KKS老师这批问题点名时应该只找异性,一并同情一下被点名的BG4XPH,ChinaRH2,kriver等同学。不过KKS老师还是个好人。喜欢!=爱,请勿联想,违者面壁。

19. 为地震灾区献出一份力了么?

很惭愧,只出了钱,没有出力。

20.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越来越觉得这套题点异性名比较有意义,也许这题就会收获个浪漫的答案。对于我,很简单的,回家,等着。

21. 暑假请我吃饭吗?

木有问题。

22. 你喜欢南京吗?如果喜欢,为什么?如果不喜欢,同样为什么?

喜欢。因为呆久了,习惯了,也有感情了。而且我是土人,喜欢比较土的城市。有关为什么我要把南京评价为一个“土”的城市,太长,不写了,总之“土”在这里不是贬义。

23. 觉得目前自己最成功,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生活没乏味,生命充满意义。

24. 结婚要生几个娃?

小于2。

25. 结婚打算让我给你多少礼金啊?

Actually,我比较烦“规矩“、”习俗“,但我也不相信我有能力一下子改变它。所以,按规矩,依习俗,你看着办吧,应该多少,我也不知道。

26. 对你的姓名有何见解?

爸妈很有才。平凡的希望。除去中间的“的”字,中间两字是名,头尾两字是我出生的小镇的地名。只不过很奇怪为什么70%的人会把我的名的两个字交换位置。

27. 一首歌形容一下我们吧!

朋友

28. 一句话形容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知足常乐,开拓进取。

29. 现在最想干什么?

怎么还没完,赶快回答完了休息一下。

30. 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最大的遗憾是生活中没什么遗憾,也许我这个人太不思进取了。

31. 被点到的同胞们,不要怪我好不好?

愿意回答了当然不怪你。本来Blog荒了很久不知道要用什么来激活,这下正好是个机会,不用背负“荒后第一贴“的重大史命而不改写新文章了。

杂七杂八

一直很忙,有时候真得不知道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最近好几个人说觉得闲得很害怕,挺能体会的,如果闲到一天只能是无所是事,确实是挺可怕的,感觉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目标。所以我还是很喜欢忙的,只不过忙也是要有个度的,我喜欢用“充实”这个词去形容我所喜欢的忙的感觉,但是当忙到了每天下班前发现还有很多事追着自己的时候,就真真切切的要用“忙”这个词来形容了。这种忙很累人,不过往往在忙完以后发现会有非常多的收获,也许这也就是唯一可以用来安慰自己的借口了。

昨天去种树,很悲惨,正好用“风雨交加”和“饥寒交迫”这两个词来形容。事先开玩笑时大家讨论过种树应该是怎么种的,结论是“挖个坑,把树放进去,填土,浇水”,后来才发现原来比这个还简单,坑已经事先有人挖好了,下雨也就不用浇水,于是种树的过程就变成了“把树放进去,填土”,来回坐车去天生桥花了两个小时多,种树的过程不到15分钟。很无聊。高估了我的GPS的电池能力,没充电就上路了,结果车子才上机场高速就没电了,没能把航迹记录下来,也没能从Google Earth上找到我种树的地点:-(

昨天看完了65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赎罪》。即使它没有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我也同样很赞它的配乐。更赞的是它的摄影,尤其是前一个小时的画面,非常细腻,有油画般的美丽。后半截则不能不谈那段长达5分钟的精彩长镜头,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2:32秒的地方开始。可惜这么多美好的元素集合在一起却并没有创作出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感觉前段有点拖沓,整个影片炫技多于对情节和节奏的把握。

上上周丢了只用了一个月的Windows Mobile手机,但现在已经觉得没有智能机用的日子很痛苦。昨天花了N个小时看手机,还是不能一下子定下来。暂时看好一款O2 Atom Life,但怎么避免买到翻新机还是个大问题。

前天发现了这个好玩的东东——Phun,也许是这几天这个东东被到处宣传,以至于官方网站都Error 503了,我这里提供一个临时的下载(已失效,现在Phun已演化为Algodoo)。如果你不明白它是什么,看看这个YouTube的视频吧。

下周六Kiss the sunshine club活动,去镇江和汤山温泉,期待中。下周日没有意外的话继续参加UCDChina书友会,这一期的话题是“怎样设计‘帮助’更有效”。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参加。

下周是Unix-Center.Net网站一周年站庆,一周年站庆南京的线下活动会由我来组织,最终日期还在16,22,23日三天内备选,不过目前来看23日胜出的机率最大。虽然Unix-Center.Net与Sun这个商业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Unix-Center.Net本身所透射的自由和分享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这次活动包括上午的登山和下午的喝茶聊天,没有什么新意但还算合理。Unix-Center.Net网站为这次活动提供站衫T恤赞助。在此广而告之,欢迎所有对*nix操作系统、自由软件或登山活动有兴趣的筒子参加,可以在这里留言或去Unix-Center的BBS留言报名

即日起开始学习Mac OS上的开发,由于一些需求的原因,让这项工作变得很有挑战,努力中……

馒头模特

上周公司很多人都拿到了一根孔雀毛,如果要用一根手指托起孔雀毛,让它直立起来,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秘决在哪里?自己想。今天要讲的不是孔雀毛,而是馒头模特。

馒头模特,这个词发源于某自称英文不太好的同事那里,我的英文还凑合,至少这个单词可以拼出来,是Mental Model,翻译成中文是一个颇有灵异之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半个多世纪,Peter Senge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也深入阐述了这个问题,好读书的同学就去读书吧,我在这里就把自己学到的随便记录一下了,想升华是没门了。

以前学习讲师技能时,学到过一个成人学习理论中的Kolb学习模型,Kolb模型中把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的一个循环过程:具体体验,反射观查,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践。谈心智模式时,似乎跟这个模型很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在所谓的“馒头标准”出台之前,你是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馒头的呢?(这里是在讲真的馒头了,不是Mental了)

很简单,小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面粉做的,白白圆圆的,可以吃,爸妈告诉你,这是馒头。下回遇到类似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用这样的一个模式去套,如果套上去合适,那这可能就是馒头。如果这些模式套上去合适,但那却不是馒头,这时你可能会找一个可以用来区别它与馒头的特点,比如,有没有馅,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别跟我抬杠说有些地方把包子也叫成馒头)这样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得上中学时看到过一个程序,就是让计算机实现简单的学习,通过人教计算机去区分不同的事物,计算机就只要问几个区别性的问题就可以知道你在想的是什么东西。这里有一个这个程序的Web版本的实现,据说可以在20次猜测以内猜到你所想的东西。

有点跑题了,回到心智模式,它跟学习理论有所类似,但又有不同,它所讲的是人在思考和推理一个事物时的一种潜在的东西。当你观查到一些客观信息,你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过滤出其中你有为有用的信息或把信息以你的思路去解释,从而得到一个对这个信息的结论。根据这样的结论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你个人的信念和一些潜意中的假设。这些信念和假设就会成为你的心智模式,成为你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从而去影响下一次你对客观信息的判断和过滤。

如果把人的思维看成是一个控制系统,这就是一个带有反聩的系统。这个反聩究竟是正反聩还是负反聩呢?大致的想法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反聩是一个负反聩,负反聩让系统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进入模式化,嗯,心智模式这就么出来了,就像神经网络中的那样,不断的训练和反聩,得到一个收敛的结果,特定的输入一定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输出。那如果这个反聩是正反聩会怎么样呢?也许人会变成疯子。

但是负反聩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当思维形成了定势,当你的心智模式影响到了你正常积极获取信息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的热情,很多原本有用的信息,就可能被排除在你自己的思维的大门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要从优秀到卓越,很大程度上你需要认识到心智模式的存在,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势,更加客观的吸收信息,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信息,从而得出不同与现有模式的结论,达到更好的结果。除此之外,也别忘了想想你的灯亮着吗?

Think Different,be the crazy one, be the genius.

RSS与扯蛋博客

万事想到了就要立即付诸实施,时隔几天,写这篇文章的热情与灵感早已消失殆尽,随手涂鸦几笔,算是写过了。

知道RSS其实挺有点年头了,不过一直没有去用它。因为早期用一些离线RSS阅读器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个东西是多此一举,上网本来就是去的闲逛的,把文章全整合到一起不就失去了很多乐趣?而且还要专门在机器上装软件,换了机器还得重新安装,太复杂了……于是RSS被我作为一个时髦无用的东西束之高阁。只是在自己做各种网站时不忘把RSS的橙红色图标放到最显眼的位置,以标榜自己的东西很时尚,很先进。还很早的时候就把RSS的功能加到我们高中班级的主页上,用于论坛留言的订阅。这个网站一直是我对新技术进行评估和试验的地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2年它就支持WAP手机的访问了(不过02年以后基本就没有再有过功能更新)。不过我很清楚,这个RSS在很长时间里的订阅量就是0,就像手机版的访问量一样,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用它。

去年去参加CSDN英雄会的时候,第一次听说了“抓虾”,徐易容的创业故事讲得不错,让我记住了它--一个RSS在线阅读器,回来就尝试了一下。相比N年前的刚刚知道RSS的时候显然现在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多的变化。

1. 上网条件。98年到04年,33.6K-56K的Modem拨号一直是我主要的上网方式。04年以后开始比较多用到相对快一点的网络。

2. 网络信息量。有了更好的网络硬件条件,在网上可以看的东西也更多了,每天要重复相同的动作打开不同的网络查看新文章的矛盾开始突现。

3. 网络使用习惯。05年以前我习惯把所有的东西放到本地,因为只要我背着我的电脑或硬盘,我随时可以找到我的资料。现在,我习惯把很多的东西放到网上,因为只要我能上网,我的数据都触手可及(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 tips,出处95年某人某书,看过的同学请举双手,知道的同学举右手,不知道的举左手)。

应该说是有了这些变化,才促使了我对在线RSS阅读的尝试。用RSS阅读器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只要打开阅读器,你所关心的信息就已经全部放在了你的面前,再也不需要一处处自己去收集了。尤其对于常常N天不更新的好友博客,天天打开去看一下老面孔实在不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了阅读器,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RSS提供了信息整合的能力,很轻松的,就可以把相关的信息整合到一起,这也是使用在线RSS阅读器的理由。在功能类似的在线阅读器中我选择“抓虾”的原因是它相对Google Reader来说Web 2.0特质更加明显,热文的功能可以营造更好的网上交流氛围,也有利于更多有用信息的发掘。相对于Google Reader后来加上的人见人骂的自动订阅好友收藏的功能而言,抓虾显然是技高一筹,把Digg这个在国内还没有火热起来的东西直接融入了RSS。至于为什么没选择“鲜果”,原因很简单,已经习惯了抓虾,也适应了它的缺点,没有充分的理由,不用换一个类似的东西从头折腾。

好东西用多了就会上瘾。目前我在抓虾上的订阅是75个频道,其中好友博客与相册33个,新闻/信息/论坛20余个,杂七杂八博客10余个。一天的新文章应该在500篇左右,实话说,也不算很多,但是当我发现花在上面时间出现80/20分布的时候,就不禁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些花费了80%时间的20%的内容,真的有价值吗?

先不说这个问题,至少RSS阅读的两个重要弊端要先写一写。

1. RSS沉迷。表现于不断刷新阅读器,试图找到新的文章来看。如果发现频道都没有更新,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订阅的数量还不够,于是就再去找几个有兴趣的热门频道订阅一下。周而复始,订阅的频道越来越多,吞食的垃圾信息也越来越多。物极必反是个真理,以节省时间为最初目的RSS定阅,到头来可能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2. RSS依赖。当充分使用RSS以后,就很少会再有机会去接触新的网站和更多信息来源,于是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就开始变得局限,对RSS产生依赖。

其实这两个问题还都挺好解决的,一句话就是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把RSS当成是报纸,它一天只出一份早报一份晚报(或者其它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出版,只要一天的出版次数尽可能少就可以了)。坚决不要把RSS阅读器作为浏览器中常开的一个页面,相信这一举动一定会节省下非常可观的时间。同时善于把RSS做为一个信息的种子,对于阅读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一定得是很有价值的哦),作进一步的跟踪,比如去寻找它的原始出处,这就可以有利于摆脱RSS依赖带来的弊端。

回到前面的80/20问题,我发现很严重的问题是花费我80%时间的那20%频道,绝大部分是属于浪费我生命的扯蛋博客(或其它非博客类的但提供RSS输出的信息)。主要包含一些热门博客、信息发布类网站和论坛。它们一个共性就是不看则已,看看就很有点链接看原文的欲望,后果就是看了原文又看了评论(或论坛回贴),还从原文中的一些链接追访到更多的文章,一发不可收。这类频道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的订阅量往往都是非常大的。这些频道可以获得这样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引合了大众的口味,尤其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对于不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往往会带来一些“大悟”的错觉,成为吸引订阅的一个重要因素。吸取别人的思路,学会自己思考,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扯蛋完这篇博文,写得还挺是有点艰辛,不过至少对这个问题我自己算是思考过了,回头清理一下频道的订阅,节省一点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算是没有白扯,有点收获。

下篇文章写“馒头模特”。

UCDChina书友会与扯蛋博客

交作业啦!既然参加了书友会,相信书友会的朋友们不少回来会写博文的,那我也凑凑热闹吧。

这次书友会没有固定的主题,所以就海阔天空的聊了起来,其间谈的最多的主题应该还是中国的文化。对于这个主题,实在不是我的强项,所以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

很多东西不是这么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记忆比较深刻的几句已经在当时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记录在饭否上了。现在回过头来把那几句话再注释一下,点到为止,因为我相信本文的看客们都是比我聪明的人:

(1) 中国文化和传统可以归结到太极图。其实甚至可以把太极图中两个点都拿掉。剩下的那部分,构成了一个对立而平衡的形状。它们既没有互相干涉,又很紧密融洽的形成一个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家”,不少个“子”,他们的思想并不一致,但各成体系,又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整体。

(2) 容?忍?容和忍,通常连在一起构成一个词,似乎他们的意思就是差不多的。但他们确实又有很明显的不同。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一种内聚的行为。容,则是一种积极面对,百纳海川的胸襟。中国传统中有很多内聚的行为,比如中国的节日,多半是讲究团圆,家家户户呆在家里关起门过节日……嗯……这时聚会时的两个独立的Topic,怎么被我乱扯到一起了,写都写了,不删了,打住吧 :-S 回头来看“容”和“忍”,多容少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处事态度。

(3) 有目标,别变态。现场我想了一句很贴切的话发到饭否上,但饭否没给我记下来,后来怎么也想不出来了。就记得“目标”和“变态”这两关键字了。很多时候我们要关注更多的应该是结果,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为了实现目标,也许可以用一些很极端的方式,但是如果认为用极端的方式就可以达到目标,那就错了。很多成功是不能效仿的,别人通过变态成功了,你学他的变态,多半你成功不了,每个人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个好的目标比一个详细的计划往往更加有效。

(4) 三文鱼的生长过程与烹饪方法。超市在三文鱼柜台前架起小电视,播放三文鱼生长、打捞、运输的过程,说明这个三文鱼的种种优秀的地方。但播放这样的内容会有效的提高顾客的购买欲望吗?如果对于不会做三文鱼的人来说,改成播放三文鱼的烹饪方法也许会更有效。但这就是最效的方式吗?振之对此有研究,自己看吧。

振之交换了友情链接,以我的PageRank 2(原本写的是0,写完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PR变成2了,以前一直是0啊)换他PangRank 6的链接,我赚了。我把自己的Blog定位在记录自己生活的一个地方,也就是Blog原本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 Web Log,所以不少东西只是流水帐,记给自己看的,当然不用去追求PV和PR了。对于别人来说,订阅我的Blog,可以看成是听我唠叨,南京话中的“韶”,所以我的Blog应该属于“扯蛋博客”的行列。“扯蛋博客”这个词是曾经在饭否上看到C++大牛Pongba说“退订所有浪费我生命的扯蛋博客!”,不知道咋的就记住了这个词。

我在抓虾的已经订阅不少个频道了,每天也有不少生命会浪费在这上面。但这里面到底哪些算是应该要退订的“扯蛋博客”呢?本来想在这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不过看在今天天色已经晚的份上,先放一放,改日再写一篇“RSS与扯蛋博客”。欢迎朋友们提供一点线索,比如你的阅读器上现在有多少个频道,一天要看多少篇新的文章,大概有哪几类的信息的订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