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上)

上周末是参加工作十周年,回南京与同一年进入公司的老同事们聚了聚,很开心,也有颇多感想。

对于我在Trend Micro的第一份工作,一直以来,我是心存感激的。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稚嫩变得慢慢成熟,回头去看,有很多人、很多事都值得感激。

总结一下过去的十年,顺便熬一锅心灵鸡汤。

2006年

离开学校,走进公司。趋势科技应聘经历里提到的那位在一面时给了我很多自信的面试官成了我的第一位Manager。放到现在,也许我不会说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Manager是一位足够Professional的Manager,但是作为职场新人,这样的Manager给了我足够的帮助。他对我的信任、给我提供的机会和帮助,都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后来,我做过新人的Mentor、也带过小项目,践行了很多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

公司提供的培训,帮助我理解了Development Process、Design Documents、Technical Writing、Internationalize & Localization、User Centered Design、Writing Secure Code相关的知识,并在短时间内都在工作中得到了实践,这些经验一直受用至今。虽然互联网公司并不适合照搬传统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但是很多方法思路依然值得借鉴。

技术方面,虽然1999年我就装过玩过Linux,但一直到工作前对Linux都还处于基本不懂的状态。工作的前半年,我学习了Linux下的各种开发工具,从无到有独立完成了产品中一个GTK程序的开发,学会了修改了内核模块的代码和内核调试的基本工具。后面五年中用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中的一大半都是在这半年中积累起来的。学东西最快的途径就是看书加实践,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实践则很难真正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ServerProtect for Linux 3.0

我参与开发的第一个产品ServerProtect for Linux 3.0(图片来自网络)

公司让大家考了托业(TOEIC),并开始上英语课,还推行了一段时间英文会议。于是原先只出现在邮件交流中的各种“洋泾浜”英语,开始出现在日常的会议中,挂在了每个人的嘴边。这些并不完美的英语,却真正的帮助到了我,从这以后,基本上我就摆脱了“哑巴英语”的困境 。

英语课上,老师推荐了一部电影《Dead Poet Society》,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部电影让我改变了很多。以Carpe diem的理由,我开始努力摆脱曾经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条条框框,去尝试更多的“不可能”。

2007年

年初,我的Mentor也许是因为偷懒,让我帮他去上原本属于他的Effective Presentation培训。没有想到,短短一天培训中学到的一些基础的演讲技能、对“紧张”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演讲前充分准备的重要性的认识,就帮助我从一个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的人,变成了一个不太惧怕公开演讲的人。培训导师通过理论和实践帮助我建立了自信。

为了开源产品中的内核模块,我深入理解了GNU工程及自由软件哲学,研究了各种自由软件/开源许可证,并开始积极参与到自由软件社区中。

为了实践Customer Insight,生平第一次出差、第一次坐飞机。我一直以为那时自己做的产品其实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当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客户的环境中真正发挥着作用时,自豪感优然而生。

因为“Carpe diem”,这一年,我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多变化。发展了不少的小众爱好:暴走火车地铁无线电,并因此结交了几位挚友。自己去参加CSDN的技术大会,开始关注Web 2.0。通过开发“豆饭”,开始与互联网开发结下不解之缘。通过参与UCDChina的活动,与本地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的社交圈子在这一年中,扩大了很多,并且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主动出击,这在以前,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2008年

由于参与开发的产品已经在前一年完成并发布,工作角色从产品开发转为产品维护。这段日子是我的工作经历中最为灰暗的日子。首先,产品维护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客户的问题,我在学会了“沟通技巧”和“做事方法”的同时,放弃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为了降低Resolution Time,我学会了忽悠,而不是去寻找Root Cause。其次,新的Manager强调学习做事方法高于技术追求,他让我在各种挫折中自己去学会在职场中生存下来的技能,但是各种挫折不断地打击着我刚刚积累起来的一点点自信心。

然而,这种种不如意,却只是成长的代价。我这一年的技术积累没有前两年那么多,但依靠那些被逼迫着学到的职场技能,加上各种机缘巧合,反而倒奠定了我在团队中的地位。然而“捷径”只是加速达到某些目标的一种手段,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踏踏实实的每一步。

公司开始强调文化建设,难听的说法叫“洗脑”。也许是那个时候还比较Simple和Naive,这次文化建设的培训让我受益非浅。直到现在,我依然认同那时被灌输的思想:你需要让你个人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加了公司的Home Building Project,这是公司与一个公益组织Gawad Kalinga合作进行的公益项目,去菲律宾盖房子(这个翻译其实不对,这是Home Building,不是House Building,盖房子只是一种行为,目的是帮助那里的人们拥有更美好的家)。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事合作、第一次与这么多小朋友近距离接触、第一次与生活在贫穷与自然灾害面前的人们面对面交流。过去了这么多年,当初的震撼已经慢慢的淡去,但留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Home Building Project的合影

Home Building Project的合影

那时公司组织各种活动很多,加上那段时间我自己也参与了不少线下的活动,从中自己积累和总结了很多组织线下活动的技能。3月底自告奋勇为当时的Unix-Center网站成立一周年组织了南京地区的线下活动,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很成功,甚至还吸引了上海、无锡等周边城市的自由软件爱好者。这次活动也为后来成立Nanjing Linux User Group埋下了种子。

Unix-Center周年庆

Unix-Center周年庆

十年(上)》上有9条评论

  1. 看了希希你的十年,我觉得职场和学校差距很大的,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而职场是很开放的,当然压力与机遇也更多。国庆回平望参加校庆吧,咱们好好聊聊。印象中96年初中毕业后咱们就没见过面,哈哈!

  2. 写的很不错啊(你比我还早一年参加工作,呵呵)。
    每每看到这样回忆文字,我也感慨万分,也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不过最终也往往也各种借口而错过。
    希望你保持下去。。。。

  3. 时间太快了。
    回忆当时读大学时,幸好认识了你,指引了我~~ :-)
    和你相比,我本科毕业后的职场经历混乱且失败太多了~~
    现在想想如果能和你持续交流肯定能发展得好很多啊.
    可惜不在同一个城市

    • 现在还清楚得记得你第一次到我宿舍,给我带来了一本影印版的语言书,好像是 thinking in c++ ??
      同学讲:你认识的网友怎么又是男的。哈~~

      让我从那时开始学着看英文技术书。现在回想这十多年来,遇到的像你这样技术和英语俱好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啊。

    • 那本书是《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2002年的事了。

      你的魔力方块的代码我还一直收着呢,2009年左右时还改过一版玩了一下。你帮我实现了我的想法(我很懒,而且我一直觉得写一个Bug少的俄罗斯方块细节还挺复杂的),效果还不错,感觉你很了不起。

      • ^_^ 其实我只是执行你想出来的算法。我估计想不出来。不过,我也觉得我本科时的开发效率挺高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