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章已经快烂尾了,努努力,先补个中段出来。
TL;DR
其实我已经不太想写后面的内容了,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仔细地想过我所希望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内容。总结到最后,我觉得这十年中让我自己受益最大的一点就是: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区,积极、主动地多走一步。
对于我自己来说,即使到现在,我也常常很难主动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地多走一步。但是回首过去的十年,但凡我多走了一步,无论是主动还被迫,最终都得到了超越预期的结果。
这里说的多走一步,还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事。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或者打交道时,多走一步,或者帮助别人多走一步,都是非常有益的。
2009年
产品维护的工作比想象中的更难做,尤其是换到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线后,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产品,需要同时去给客户解决多个平台上N个版本产品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有两个Case印象深刻:
- 有个Case我完全无从下手,只好开始“忽悠”,说了自己的一些怀疑点,让核心技术支持部门协助客户去收集更多的日志,趁收集日志的时间我就可以在后台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有一天突然就发现,美国开发团队以前开发这个产品的一位Principal Engineer(首席工程师?反正级别很高,是个传奇人物)跳进了这个Case。他不但详细的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给出解决思路和方案,还“顺手”把代码改好、打好补丁包。后来我向他致谢的时候,他说:这个产品就像是我的孩子,我有责任把它照顾好。
- 有位客户发现产品界面上的CPU占用率曲线在产品连续运行了两个月左右后就会显示成持续占用100%,但实际CPU占用率并没有这么高。我从前台Java Script一直到后台程序及内核代码全部分析了一遍以后终于发现,是因为程序中用32位无符号整形数来表示开机后到当前时间的毫秒数,所以每过49.7天,这个整形数就会溢出,造成问题。我修掉了这个问题,并且定制了一个Linux内核,可以在启动时指定uptime的初始值用于快速重现这个Bug,把Patch和这个测试用内核一起提交给QA。QA后来表示非常感激,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测试用内核,要Mock出一个很大的uptime值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这两个Case说的都是Ownership,说的都是怎么在尽职的前提下再多走一步。在一个人人都很优秀的环境下,“尽职”只能算是一个基本要求,想要有额外的收获,你必须有主动的额外的付出。
有了前两年“脱宅”的积累,2009年全年的每个休息日我基本上都在南京城里逛来逛去,与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也越发深厚。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让我对人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对我后面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很多事情,即使不能多走一步,也应该多想一点。多想一点,也许就能让一个原本优秀的人变得更为卓越。
除了没事逛来逛去,我也把很多很多时间放在了南京图书馆。这一年看了很多闲书,包括铁路、艺术、建筑、地理、文学、数学、摄影、设计等领域。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怀念这段时间,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大块时间花在“不务正业”的事情上。看了这么多闲书,并不可能帮助我在这些领域中有所建树,但是对于我来说,人生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有时候,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
2010年
我的第三位Manager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我有幸成为他比较喜欢的下属之一,所以他给了我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也为我争取了很多很多的机会,甚至为了帮我争取一个去美国参加会议的机会,“强迫”另一位Manager退掉了去美国的机票,把参会的名额留给我。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工作中给我创造的机会和对我的各种想法的重视和支持。那时公司也很鼓励微创新,我的各种微创新在他的帮助下都得以在团队内或产品中落地生根,这给了我极大的自信,也帮助我在部门内找到了属于我的位置。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在这个开发团队,我负责了这个产品两个大版本中最重要的两个大Feature,从前期方案调研到最后开发实现,统统要搞定。还是得益于公司完善的流程和管理, 这两个版本软件做完以后,我完整了实践了两遍软件从需求到发布的完整流程,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同时,这两个Feature也涉及到很多跟美国开发团队以及国外一些第三方公司的打交道的事,所以又进一步提高了我跟老外们打交道的能力。这一段经历,不但让我在技术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做事的方法,很多事情并不会自动朝着你想象的方向去发展,怎么才能推动事情往前迈步,既需要努力,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其中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要合理计划、分解任务制定小的里程碑、踏实实践。
这一年的业余时间花了很多在自由软件上,更多的参与到一些简单自由软件项目中去。再次提起Ownership一词,在自由软件世界里,你可以既是软件用户,也是软件的主人。当你以软件主人的心态去使用自由软件时,才会真正理解自由软件背后的理念,也才能从中收获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