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写的一篇文章,是给当时我们自己几个朋友创办的音乐小报《白桦林》的稿件。
==============
1958年冬天,在上海音乐学院诞生了一部划时代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它的作者是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两名学生——何占豪、陈钢。
这部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综合运用了西洋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的表现手法,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真挚的感情与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顽强反抗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表达了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乐曲采用了带标题的单乐章结构,按照《梁祝》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
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上,竖琴拨出五个淡淡的音符,随后出现由长笛独奏的一个引子,描绘了一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引子过后,乐曲开始了由独奏小提琴担任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爱情主题的呈示。随之,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小提琴形成了悄声细语的对答乐段,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了副部主题——同窗共读。欢快的回旋曲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快乐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他俩很快就得在长亭分别,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声再次响起。乐曲用八个简洁的音符形象的描绘了梁山伯一步三回头与祝英台依依不舍的分别情景。呈示部最后在一句简短、惋惜的乐句后结束。
展开部由抗婚、楼台相会、投坟三个小部分组成。音乐由前面的优美与安详急转为阴暗低沉。定音鼓等低音乐器不安的音调预示着不祥兆头的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铜管乐器的封建势力主题和小提琴和奏的抗婚乐段,强烈的切分节奏与小提琴的散板节奏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祝英台与封建势力顽强抗争的画面。最祝,祝英台不抵封建势力的压迫,抗婚失败,乐曲转到了楼台会片段。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场景再次出现,它们的声音时分时合,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的百感交集的情绪。很快,梁山伯暴病去世,乐曲使用了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把祝英台寻坟、哭坟的情景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在小提琴一句强音绝唱后,祝英台纵身投坟,此时,乐队鼓乐齐鸣,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高潮很快过去,长笛声再次响起,在竖琴的刮奏后,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次奏响了爱情主题,为听众描绘了一副朦胧的仙境的美丽景色。很快,第一小提琴在钢琴的配合下,以轻盈的旋律与一个婉转的波音,形象的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去世后双双化为彩蝶在丛中自由飞舞的情景。最后乐队齐奏爱情主题,音乐庞大的气势与优美的曲调寄托了人们对梁祝爱情故事的同情与祝愿。乐曲在小提琴淡淡的结尾句后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引发人们的无限的暇思……